广军 官方网站

http://guangjun.artlianhe.com

广军

总浏览人气:193616

广军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重要参展有:《中国黑白木刻版画展》(中国美术馆)、《承前启后版画展》(深圳)、《丝网版画回顾展》、《油画人体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作品由中国美术馆、里昂市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士等国内外机构收藏。年表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1964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1978—1980年,组织并参加《五月版画会》3次展览;1982年第6届全国版画展参展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木刻作品1件;1985年9月—1986年8月,受法国文化部之邀赴法考察、讲学、办展,曾参加A
查看详情>>

广军 艺术家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广军说画

1.jpg

中国版画家要有对传统的研究、继承和推陈出新,


但是一定不可以囿于所谓的“民族性”里。


在今天,应该有更宽阔的视野,


中国的版画家是处在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背景之下的,


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版画、喜爱中国版画。

2.jpg


3.jpg

在版画的多种形式里,木版最是“笨嘴拙舌”,


惟其这样才有很强的个性。


在做木版创作时,


就要“长”它的这个“笨拙”,


绝不“逆行”去与“写真实”较劲,


也只有如此才能保住木版画的魂灵。

4.jpg

在学习版画创作的过程中,


必要经历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


如果转不过这个弯来,


就做不成版画,或者说就做得不像版画。


常说的“刀法”是“技法”的细化,


讲的是用刀之法。


它不该是用刀子在板子上划道道“编织”调子这么简单的事。

5.jpg


单就木版画而言,有再好的“绘画基本功”,


一旦把笔换成了刀具,


很有可能犯傻,


因为那不是“全因素”描绘的事。


既然是木版画,


就很讲究一个“木味”、“版味”,


而这是在板子上动了“手脚”才体现出来的。


动的是什么“手脚”?


正是鲁迅先生提过的“所谓创作底,不模仿、不复制,


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


“这放刀直干,


便是创作底版画首先所必须。


和绘画的不同,


就在以刀代笔,


以木代纸或布”。

6.jpg


以往,


我们只强调民族传统的继承,


相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但是,


却没有大境界,


只在“传统”里打转转儿,


甚至会排斥属于世界的成就,


甚至也阻隔了中国版画家自己的新思维和新做法的生成。


我们为什么不把我们的“服务”对象扩大到世界呢?


不光要我们的大众喜闻乐见,


也要做到世界的人都会喜欢。


那种以别人的观念置换自己的头脑里的观念,


忽视传统、贬低和排斥民族的传统的做法是错误的,


是狭隘的“唯我独尊”。

7.jpg


8.jpg



我对木版画中的“黑白木刻”更钟情一点,


因为有难度,有挑战性。


刀法的“符号化”处理是构成木刻美的关键,


“它是这么说的”、


“它说出来的是这个样子”,


人们接触的多了,


不但明白了作品的本意,


也熟悉了这样的“语言体系”


——简洁的、质朴的、强烈的特性。


套色只是为替代黑白版画里的某一级的灰色调,


所以,


避免模仿自然形态,


以少胜多为妙。


9.jpg



10.jpg


11.jpg


12.jpg


虽然心里明白,


生活的“真实”跟艺术的“真实”不一样,


但是,


往往还要吊在这个“真实”下面,


像小猴子吊在母猴子肚皮底下一样。


缺的是自信,


只认为美存在于客观,


不大相信是可以创作出美的新内容的。


而艺术唯一要做的就是应该创作出别样的“生活”来。


这“生活”是属于“精神”范畴的,


人们尊崇你的艺术创作,


原因是因你提供了“精神的食粮”给他。


虽然,


你有本事把东西画得让看的人想去摸,


但他们只不过获得了些微的情愿接受蒙蔽的感觉


和一点惊异、


一点不屑。


这可算不上大的“精神享受”,


只有当你将他们带进非自然的、非正常的境界里,


他们才可能体味到获得物质以外的一种愉悦。

13.jpg


14.jpg



15.jpg


艺术的“语言”运用的优劣,


决定着作品的艺术高度;


形式是要讲究的;


艺术不是为预设的“题目”做图解。


我也开始觉悟,


以“体验生活”为前提,


照搬生活的“伪真实”的创作,


还有那种没有个人的理想、观点和态度的浅层次的“再现”,


都是无关乎对历史的、世界的关怀和个人文化的准备的。


16.jpg


人们的审美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一样的,


但也需要一种培育和引导。


我多运用木版画形式来表现 ,


是因为我特别看重它的不善模仿、


“语言”提炼、


天然的质朴。


17.jpg


18.jpg


常说,


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可是,


挤出来了又该怎么做?


坐在家里苦思冥想呢?


未必有所获。


所以,


要注意平时的“发现”而不是寻找。


创作中的“想法”很重要,


但是,


空有好的想法而无好的表达方式也是无济于创作。


“地不分好孬,是看谁种哩”


农民的这句朴实的话也似乎说了我们版画创作技法运用之重要。


怎么种?


看技术、技法,


在艺术上就是形式的问题。


19.jpg

20.jpg


木版套色中的多版多色叠加,


能凸显“版”的味道。


我要求自己只做其他形式做不了的,


而不去模仿其他的形式。


21.jpg



22.jpg

归根到底,


艺术不是一种“进化”,


不完全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30.jpg


29.jpg


31.jpg


创造得意之作的办法只有一个


――在生活中发现“元素”。


“元素”可能什么都不是,


不一定是个场景,


也未必有情节,


它是不完全的,


有时还不合理,


它也许只是一种关系,


是含在石头里的“金子”,


是飘逸的“魂灵”。


把这“元素”再“镶嵌”到设想的“生活”上去,


给“魂灵”找到一个归宿,


就可以完成一次新的艺术创作。


这样去做,


也就容易进入到得意的境地,


也才会有“我就是上帝”的感觉。


“元素”的一个特质,


是平常。


所以,


一旦抓到“元素”就大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了”,


就可以画出人们不曾看到或意想不到的东西。


“元素”最能体现艺术创作的绝佳状态――自由。


而只有得到了自由,


才有达到得意境地的可能。


“元素”在于发现,


能随时发现,


就能不断有所创造⋯⋯


毕加索说:


“人们还在寻找,而我已经发现了。


”它发现的,


其实就是“元素”。


32.jpg


广军


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


1964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版画专业)


1980年中央美院版画研究生班毕业并留校任教


曾任丝网版画工作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版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执行院长。


扫一扫关注微官网